癌癥晚期,治療該如何抉擇?醫和你溫暖踐行人文關懷
2022-09-05 17:53 互聯網
在大部分印象中,醫院是白色的、冰冷的,每個步入醫院的患者都在無形中增加了不安和焦慮感。隨著社會發展,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在功能性需求向體驗性和情感性需求上升級,醫療技術不再是評判醫院好壞的唯一標準,人文關懷將顯得愈發重要。
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懷,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,醫護人員、親朋好友乃至全社會都要尊重和關懷病人這一特殊群體,癌癥等重大病患者,人文關懷甚至能夠通過心理層面的安慰或治療,影響身體的狀況。
唐先生罹患肝癌,已經到晚期階段,在醫學屆,肝癌晚期的治愈率極低。為了治療癌癥,三年來花光了家里的積蓄。手術、化療、介入、中醫中藥等方式都試過,病情依然急轉直下,每天都疼痛難忍,但醫生每次只能開三天的止痛藥,唐先生還得來回奔波。唐先生只剩下最后一個肝移植的選項,但醫生告訴他,成功率大概30%,只能活多幾年,并且需要花費近50萬。唐先生有老婆孩子,如果做肝移植需要賣房賣車。面對生命與家庭生活之間的抉擇,唐先生不知何去何從。
現代醫學強調人的“生存期”,面對疾病,在醫學概念中,活下來是最重要的,哪怕一兩個月,活著就是一種勝利。但是,這種“活著”的質量卻不在醫學的考慮范圍之內,在心理和社會層面來說,醫學治療的“有效”不等于“成功”。
唐先生找到醫和你說明現狀,醫和你基于病情組織多位專家會診,在現代醫學難以治愈的疾病面前,醫和你從人文關懷的角度,為唐先生提供客觀建議和充足安慰,并在之后組織其家庭成員一起會談。唐先生坦然接受世事無常,面對不確定極高的肝移植,唐先生選擇了生命的質量,與家人共度最后美好的時光。醫和你在此過程中,極力保持其生活質量,將人文關懷貫徹始終。
醫學是科學的,也是人文的。這種人文關懷不僅體現在重大疾病的患者身上,也蘊藏在每一處醫務人員與患者接觸的細節中。在醫院中的很多人,身體在病床上,靈魂卻無處安放,精神無所寄托,內心難有安寧……對疾病和未來的不確定性,讓焦慮成了最常見的心理問題。很多人只是到了醫院,便會有頭暈、頭疼、胸悶、氣短等癥狀產生,這種生理性不適往往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,如果不改變或加以治療,很難自行消退。
韓女士從小便害怕抽血,看見血容易頭暈、心慌、手抖、甚至暈倒,恐懼害怕仿佛深入骨髓,以至于看到針管,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護士,都會不自覺的害怕。韓女士來到醫和你就診時,需要抽血檢查。在得知韓女士害怕抽血的情況后,醫和你從兩個方向進行突破,一邊由醫護人員與韓小姐親切溝通,給予充足的安慰;一邊更換抽血環境,準備局部麻醉,在平和放松的氛圍下,轉移韓小姐的注意力進行抽血,讓其對抽血這件事的敏感度降到最低。
在標準化流程中,抽血是件注重效率的事情,但在醫和你的流程中,“以為人本”排在效率的前面,讓患者在就診中感受到尊嚴和尊重,也是醫和你人文關懷融入與服務中的具體表現。
特魯多醫生墓志銘上的那句:“有時是治愈;常常是幫助;總是去安慰 ”一直高掛在醫和你大門的背景墻上。這段銘言越過時空,至今仍熠熠閃光。在醫和你,醫生堅持點對點的服務,診療和檢驗報告都會有隱私保護,媽媽可以陪著孩子進手術室,丈夫可以陪著老婆做B超等等。在醫和你診療中心,會看到小孩子在身邊玩樂,而他們的家長正在看診。醫和你關心每位步入醫和你的人,無論是否是病人,都能在此感受到“自然、溫暖、希望、愛”。
中國醫療行業的改革發展,任重道遠,在這條路上,醫學治療技術的發展固然重要,但如果要更進一竿,那一定是醫學人文的提升。
廣告